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扫描版 全1500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 DJVU格式

DJVU是一种纸质图书电子化的格式,相比于PDF来说,可以在不到10%的磁盘占用下提供相同的书籍品质
DJVU阅读器请在这里按照需要自行下载(英文站点) http://djvu.org/resources/

【书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
【完整性】完整
【格式】DJVU
【大小】1500册,150G
【清晰度】清晰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 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
  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
  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传世界。
  《四库全书》之所以编纂成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1, 总目 (0001~0006)

2, 经部 (10类, 9属; 0007~0242)
     易类 (0007~0053)
     书类 (0054~0068)
     诗类 (0069~0089)
     礼类      
           周礼之属 (0090~0101)
           仪礼之属 (0102~0114)
           礼记之属 (0115~0128)
           三礼总义之属 (0129)
           通礼之属 (0130~0142)
           杂礼书之属 (0142)
     春秋类 (0143~0181)
     孝经类 (0182)
     五经总义类 (183~0194)
     四书类 (0195~0210)
     乐类 (0211~0220)
     小学类
           训诂之属 (0221~0222)

字书之属 (0223~0235)
           韵书之属 (0236~0242)

3, 史部 (15类, 26属; 0243~0694)
     正史类 (0243~0299)
     编年类 (0303~0345)
     纪事本末类 (0346~0369)
     别史类 (0370~0405)
     杂史类 (0406~0410)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0411~0426)
           奏议之属 (0427~0445)
     传记类
           圣贤之属 (0446)

名人之属 (0446~0447)
           总录之属 (0448~0460)
           杂录之属 (0460)
     史钞类 (0461~0462)
     载记类 (0463~0466)
     时令类 (0468)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0468)
           总志之属 (0468~0483)
           都会郡县之属 (0484~0572)
           河渠之属 (0573~0583)
           边防之属 (0584)
           山水之属 (0585~0586)
           古迹之属 (0587~0588)
           杂记之属 (0589~0592)
           游记之属 (0593)
           外纪之属 (0593~0594)
     职官类
           官制之属 (0595~0602)
           官箴之属 (0602)
     政书类
           通制之属 (0603~0645)
           仪制之属 (0646~0662)
           邦计之属 (0662~0663)
           军政之属 (0663~0671)
           法令之属 (0672~0673)
           考工之属 (0673)
     目录类
           经籍之属 (0674~0680)
           金石之属 (0681~0684)
     史评类 (0685~0694)

4, 子部 (14类, 24属; 0695~1061)
     儒家类 (0695~0725)
     兵家类 (0726~0728)
     法家类 (0729)
     农家类 (0730~0732)
     医家类 (0733~0785)
     天文算法类
           推步之属 (0786~0796)
           算书之属 (0797~0802)
     术数类
           数学之属 (0803~0806)
           占候之属 (0807)
           相宅相墓之属 (0808)
           占卜之属 (0808)
           命书相书之属 (0809~0810)
           阴阳五行之属 (0801~0811)
     艺术类
           书画之属 (0812~0838)
           琴谱之属 (0839)

篆刻之属 (0839)
           杂技之属 (0839)
     谱录类
           器物之属 (0840~0844)
           飮馔之属 (0844)
           草木禽鱼之属 (0845~0847)
     杂家类
           杂学之属 (0848~0849)
           杂考之属 (0650~0861)
           杂说之属 (0862~0870)
           杂品之属 (0871~0872)
           杂纂之属 (0872~0884)
           杂编之属 (0885~0886)
     类书类 (0887~1034)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1035~1041)
           异闻之属 (1042~1047)
           琐记之属 (1047)
     释家类 (1048~1054)
     道家类 (1055~1061)

5, 集部 (5类, 11属; 1062~1496)
     楚辞类 (1062)
     别集类
           汉至五代 (1063~1084)
           北宋建隆至靖康 (1085~1124)
           南宋建炎至德祐 (1125~1189)
           金至元 (1190~1222)

明洪武至崇祯 (1223~1297)

清代 (1298~1328)
     总集类 (1329~1477)
     诗文评类 (1478~1486)
     词曲类
           词集之属 (1487~1488)
           词选之属 (1489~1494)
           词话之属 (1494)
           词谱词韵之属 (1495~1496)
           南北曲之属 (1496)
6, 附录

预览

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GbLr2

备用下载

opendrive:https://od.lk/fl/M18zODQ1NTUwOF8

夸克网盘:链接:https://pan.quark.cn/s/77f234af76b5 提取码:EV1A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