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从宏观视角出发,用纪录片式的语言,解析一件件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战争事件
※ 引用回忆录、战地日记、纪实文学等第一手资料,内容专业,数据详尽,地图清晰
※ 由汪冰、查攸吟、胡烨、顾剑等战史作家创作,作者均具备丰富的出版经历及学术素养
内容介绍
《指文·战史系列》是一套反映近现代战争历史的丛书,具有专业水准。既有介绍了一场场被誉为致胜“节点”的关键战役;又有从海、陆、空军某个单一兵种的视角解读整场战争的作品;还有越南战争中的丛林作战、太平洋战争的小岛登陆战等一些独具特色的战斗经历。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战史》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是武装党卫军的头号王牌。这个以元首之名命名的部队,前身是迪特里希指挥的柏林党卫队总部卫队。虽然最初的任务是担任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普遍被讥讽为“御林军”。在国防军歧视性的目光下,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一上战场就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波兰、法国、苏联都留下了它的身影,特别是在1941年罗斯托夫战役和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勇冠三军,成为德军中当仁不让的绝对主力。虽然德国在战争中渐入颓势,可该师却依旧勇气不减,在诺曼底、在阿登、在赫龙河桥头堡和巴拉顿湖,一次次掀起了黑色风暴。只要进攻作战,冲在最前面打得最远战果最多的永远都是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即便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部队,却因为服役于邪恶势力,最终也难逃可耻失败的宿命。
《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
“掳掠人的,必被掳掠;用刀杀人的,必被刀杀。”从古至今,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灾难、贫瘠和苦痛,无论最终战胜或战败。
《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
参考了大量立场各异的战史著作和德苏双方高级将领的回忆录,试图从公平的角度,忠实还原酷寒与战争风暴中心的人间炼狱,并从德国历史和精神深处,揭示出柯尼斯堡不应被遗忘的人性伤痕,警示后人和平的珍贵。
《帝国苍穹:二战德军昼间防空战》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1924—1944年血雨腥风的德国防空保卫战展现在读者眼前。从1942年8月美国陆航的重型轰炸机第一个光顾西欧大陆到1944年4月德国飞鹰折翼于星条旗统治的天空,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于思考。
《帝国苍穹:二战东线德国仆从国空战史》
前所未见的历史,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空军秘密战史在国内的首次全景披露!
从奥匈帝国时期到凡尔赛体系再到欧洲新秩序,变迁下的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空战史,及其政治与版图演化史。
斯洛伐克空军,在1939年9月1日唯一追随德国空军攻入波兰领空的仆从国空军;罗马尼亚空军,空前绝后地先后与苏联空军、英国皇家空军、美国陆军航空队乃至德国空军全部进行过面对面较量的奇异空中力量。
发生在仆从国领空最惨烈的空中战役,美国空军(陆航)历史上至为血色的一章,普洛耶什蒂油田大空袭的现场直击式全程记录。
《最后的空战:剑指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武装冲突。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主题,就以往的研究而言,人们往往把着眼点放在苏德坦克机械化军团在欧洲大地上的纵横驰奔,却对两国空军在1518个日日夜夜中的反复较量有所忽视。而事实上,东线空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铿锵激越的篇章之一。这场规模最大,却因种种原因鲜为人知的空中对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当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不宣而战突袭苏联时,仅仅用了数天时间,德国空军就消灭了苏联空军一线的主力,牢牢把握了制空权,保障了地面部队的狂飙突进。但短短4年之后,曾经横行一时的纳粹飞狼,其可怜的残部面对柏林上空密密麻麻的几千架苏联飞机,只能进行一番象征性的抵抗。为什么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不堪一击,而到了1943年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此武力消长的过程和原因是什么?两国空军在战争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本《最后的空战:剑指柏林》将试图回答以上疑问。
《武裝党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官方戰史》
翻开浩瀚如海的二战德军资料,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武装党卫军的七个精锐装甲师,勇冠三军的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帝国之花SS第2“帝国”装甲师都有很高知名度,可很少人想到以北欧外籍兵组成的SS第5“维京”装甲师,同样也在东线掀起了黑色风暴。
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全面回溯了SS第5“维京”装甲师在二战中的战斗历程,包括其建军与发展的历史——1941年势如破竹取得大突破,1942年冲向高加索,1943年至1945年进行艰苦拉锯战,到最终投降的的各次重大战役。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是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典藏精品。
《西线:1944.6~1945.4:第三帝国B集团军群的覆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总共组建了19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三次重组。1943年,B集团军群第三次组建完成。到1944年,它成为第三帝国军队在“西线的砥柱”,是撑起整个西线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重兵集团,其鼎盛时期兵力曾达到四十万人。B集团军群参与了西线的几乎每一场大战,其中包括盟军诺曼底登陆、阿纳姆之战、守望莱因、鲁尔战役等,最终在盟军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终至覆灭,西线崩溃。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作者介绍
顾剑,男,江苏南京人,管理学硕士学位,供职于金融系统。军事历史作家,著有《红色飞蛇》、《赤色天马》等作品。
陶力,国内军史撰稿人,以“拖雷”等笔名在诸多军刊上发表各类文章已逾四百篇,对于一战、二战时期的欧洲战争史拥有丰富的研究心得。撰写过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空军战史,对本书内容具有较深的写作研究。
胡烨,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懂英语、日语和越南语,并在国内多家杂志刊载过文章,包括《浴血绿色丛林》《东所罗门群岛海战》《闪击新加坡》和《SS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诺曼底战史》等长篇连载,译有《“帝国”师官方战史》及《苏芬战争(1939-1940)》,著有《武装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官方战史》及《死亡之星:党卫军第3“髑髅”师战史》。擅长研究德军和越南、太平洋、欧洲战场,对战史研究有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