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纪实系列套装(共10册)[azw3/epub/mobi]

%title插图%num

内容简介

译文纪实系列套装(套装共10本)由《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大灭绝时代》,《与荒原同行》,《江城》,《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打工女孩》,《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和《少林很忙》等10本畅销纪实好书组成。

《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它曾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农业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从莱茵河辗转俄亥俄河谷扩张近百年后,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来到汤姆斯河镇,成为当地最大的私人雇主,也使小镇发展成全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了化学污染物。1967年,对镇上的供水系统做出调查后,当地水务公司和化工厂达成秘密协议,并发布调查结果:“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1974年,居民再次发现饮用水味道不对,当地报纸开始关注污染和健康的“传闻”,县卫生部调查后不了了之。1975年,公司再次做出回应:“饮用水绝对安全。”1982年,13岁的兰迪被确诊患上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纽约医院的医生发出感慨:“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当地居民谈癌色变。此后,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介入调查。1984年,汽巴、嘉基排污管道破裂,天机泄露。1986年,新泽西州卫生部展开全面调查。1991年,汽巴、嘉基关闭了汤姆斯河镇的排污管道。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1997年,瑞士总部把化工生产迁移到了中国和印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使用国。1996—2010年,中国的苯、乙烯和硫酸的产量翻了两番。巴斯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有7000名员工和40家工厂。陶氏化学,在中国有4000名员工和20家工厂。

《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与荒原同行》

美国,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会与谁同行?”
“戴维·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地球之友创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
在布劳尔担任执行董事期间,塞拉俱乐部的会员从七千增长到七万七千人。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影响着美国有关土地、海洋和大气利用方面的立法。对于美国垦务局而言,布劳尔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他以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

《江城》

本书是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所著”中国纪实“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曾于1996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老师。《江城》这本书就是作者何伟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录和思考。他绘制了一幅90年代中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各种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24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最后,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199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亚力克情报站已经搜集了35卷有关本·拉登的资料,这35份卷宗描绘了一个以救世者自居的亿万富翁。他出身的家族规模庞大且极具影响力,与沙特王国的统治者关系密切。他自己也因为在阿富汗发动反对苏联入侵的“圣战”而名声大噪。
1996年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少林很忙》

《少林很忙》讲述了马修以为自己会找到一座孤立的寺院,那里充满超自然能力的禁欲者,就像他看过无数的老掉牙电影那样。没想到,他找到的却是一个被政府改造的充满观光客的“功夫世界”。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少林武术中心,里面的僧侣仍然严格的训练一些古老又强烈的武打方式。训练的第一天结束后,马修连站都站不稳了。渐渐了解中国功夫,以及“吃苦”的意思后,马修开始代表少林寺出席武打比赛以及国际竞赛。随后,僧侣们终于接受了这位美国人,让马修成为最接近过他们的西方人。马修从僧侣的身上见识到现代少林僧侣在生活上的矛盾,虔诚佛教徒的他们每天必须为观光客表演,并贩卖一些商品来支持他们的技术。他也见识到他们无可致信的才能,从他们非凡的力量及耐力,到他们在篮球场上灌篮的能量,到他们练习“铁功夫”后能让身体任何一部位成为无可摧毁的方式。马修最后在程教练的教习下,在中国的一场国家竞赛代表少林寺,正式被少林僧侣们接受为他们的同仁。
书中充满幽默以及文化见识,这本难忘的《少林很忙》叙述了一位年轻男孩如何透过中国古老的功夫成长成熟,同时也描述西方人如何看待如此快速变化的中国!

文件预览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