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行盛大的风雅。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饮酒赋诗,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兰亭诗序》。《兰亭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气韵完美,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原稿终莫能及。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兰亭八柱
酷爱书法艺术的乾隆皇帝,对于文人雅士游兴会稽古兰亭和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帖深表赞许,而坐石临流景区的兰亭,其文化内涵尚显不足。于是从内务府藏帖中,尽搜历代名家的兰亭墨迹,共收集到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摹、褚遂良摹、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加上清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所缺部分,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同时于乾隆四十四年,在兰亭改建时,将原亭的木柱,改为八根石柱,每根石柱均为方形,每面宽半米,长约四米有余。乾隆帝在他所作的题记中写道:“己亥春,辑兰亭八柱之册,就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册一柱”,其目的是“以永其传”。
原贮北京西郊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今移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原迹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八柱帖》八卷按八卦之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序,第一卷,虞世南摹兰亭序;第二卷,褚遂良摹兰亭序;第三卷,冯承素摹兰亭序;第四卷,柳公权兰亭诗墨迹;第五卷,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第六卷,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第七卷,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第八卷,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其中虞、褚、冯摹本和柳书兰亭诗为内府所藏。八帖帖首有乾隆撰写题记,帖后附刻历代名人题跋。因以墨迹钩摹上石,刻工精良,使笔意墨趣神采毕现。每册前后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章,现藏故宫博物院。
虞世南摹兰亭序
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卷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厘米,横57.7厘米。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清拓《兰亭八柱帖》虞世南临兰亭序
清拓《兰亭八柱帖》虞世南临兰亭序,木面。乌金精拓,刻拓俱佳。经折装,半开纵29.8厘米,横17.3厘米。
虞世南临《兰亭序帖》,墨迹勾摹上石。董其昌、陈继儒称虞临之前亦归为禇摹本。此摹本由元代张金界奴进呈给元文宗,本幅后尾有元代人所题:“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有元内府“天历之宝”大印,所以明清人也称它为“兰亭张金界奴本”,或“天历兰亭”。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清梁清标在卷首题签也称“唐虞世南临禊帖”。后世便改称虞世南临本。据专家考证,此本当属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一柱(第一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虞世南摹兰亭序”。有董其昌、陈继儒、杨嘉祚等题跋。有“杨明时印”、“天历之宝”、“内府图书”、“仪周鉴赏”、“梁清标印”等刻印。
[flipbook id=”8″]褚遂良摹兰亭序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晋,王羲之书,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厘米,横88.5厘米。
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帖》。
清拓《兰亭八柱帖》褚遂良摹兰亭序
清拓《兰亭八柱帖》褚遂良摹兰亭序,木面。乌金精拓,刻拓俱佳,经折装,半开纵29.8厘米,横17.3厘米。
褚遂良摹《兰亭序帖》,墨迹勾摹上石。此帖前有明项元汴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后世遂定为褚遂良摹本。据专家考证,应是宋人的临摹本。此帖前有旧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一行,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二柱(第二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褚遂良摹兰亭序”。后有宋代米芾题,范仲淹、王尧臣、张泽之、卞永誉等人的观款或跋语,有“项元汴印”、“天籁阁”等印。
[flipbook id=”1″]冯承素摹兰亭序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后世鉴藏家依此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御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各家著录,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清拓《兰亭八柱帖》冯承素摹兰亭序
清拓《兰亭八柱帖》冯承素摹兰亭序,木面。乌金精拓,刻拓俱佳。经折装,半开纵29.8厘米,横17.3厘米。
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墨迹勾摹上石。原迹为传世兰亭中的唐摹善本。 “岁”、“群”等字有破锋,即俗称开杈,“仰”、“可”等字有断笔,“因”、“向”、“痛”、“夫”、“文”等改写的字,有先后书写的层次。由于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印,又称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唐摹本。元代郭天锡认为是冯承素等摹,明代项元汴确定为冯摹,其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拓本中如八柱本兰亭、丰坊刻石本等为“神龙兰亭”系统。另有一些刻“神龙”印者,并未依据原迹所刻,属臆造而成。
此帖刻入《兰亭八柱帖》为第三柱(第三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印。单帖名为楷书:“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前后有赵孟頫、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王守诚、李廷相、文嘉、项元汴等家题跋、观款及“神龙”半印、“副騑书府”等刻印。
[flipbook id=”3″]柳公权兰亭诗
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卷(传)
《兰亭诗》卷,传唐柳公权书,绢本,行书,纵26.5厘米,横365.3厘米。
卷前引首清乾隆皇帝行书题“笔谏遗型”,题签“兰亭八柱第四”,题记一段。又有瘦金体题签“唐柳公权书群贤诗”。
卷后有宋邢天宠、杨希甫、习之、蔡襄(后添)、李处益、孙大年、王易、黄伯思(伪)、宋适,金王万庆,明王世贞(两段)、莫是龙、文嘉、张凤翼,清王鸿绪等题跋和观款。
鉴藏印有宋“御书”、“双龙”、“宣龢”、“政和”、“内府图书”、“奉华宝藏”、“内府书印”、“睿思东阁”(以上均伪),以及宋“绍兴”,元“乔篑成氏”、“柯九思”(均墨印),明王世贞,清高士奇、王鸿绪、乾隆内府诸印。
此书传为柳公权所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与会者所赋的37首诗及诗序。
诗后的题跋。明以后的题跋都是原有的,明以前的题跋除蔡襄、黄伯思外都是真迹,但全是后配,与本卷无关。
宋《宝章待访录》,明《东图玄览》、《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珊瑚网书凭》、 《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四言诗,王羲之为序,序行于代,故[不]录。其诗文多不可全载,今各裁其佳句而题之,亦古人断章之义也。[次]之如右。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代同流。乃携齐好,散怀一丘。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慈玄执,寄教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乎摸,凝泉散流。谢万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霞成阴。孙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代水,肃此良俦。修林阴沼,旋濑莹丘。穿池激湍,涟滥觞舟。徐丰之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冥客,希风永叹。孙统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玄同,竟异标旨。平勃运摸,黄绮隐机。凡我仰希,期山期水。王彬之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袁矫之人亦有言,意得则欢。嘉宾既臻,相与游盘。微音迭咏,馥焉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王凝之[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寄心玄冥,[千]载同归。王肃之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恬心静。王徽之散怀山水,翛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香,鳞跃清池。肆目寄心,欢冥二奇。王丰之自此已下三人无五言。肆眄岩岫,临泉濯趾。感兴鱼鸟,安兹幽跱。华茂林荣其蔚,涧激其隈。沉沉轻觞,载欣其怀。庾友[寄][心]城表,辽辽远迈。理感则一,冥[心]玄会。五言诗序,孙兴公。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则清,诸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意兴。仰瞻羲[唐][既]远矣。近咏台向,顾探增怀□,于暧昧之中,思鎣拂之道。暮[春][之][始],[稧][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澄]湖万顷,乃席芳草,镜清[流]卉。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怏][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二物哉!曜[灵]促辔,玄景西迈,乐与时过,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良咏歌之[有][由]。文多不备载,其□略如此,其诗亦裁而掇之,如四言焉。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四言。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物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谢安[相]与欣嘉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轾航。淳醪[陶][玄]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谢万[玄]冥卷阴旗,句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鳞荣。碧林辉英翠,[红]葩擢新[茎]。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冷]。孙绰流风拂枉渚,亭云荫九皋。嘤羽[吟]修[林],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豪。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徐丰之清响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觞飞曲[水],欢然朱颜舒。孙统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竹柏间修桐。因流转轾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岑。王彬之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袁矫之四眺华木茂,俯仰清川涣。[激]泉流芳醪,豁尔累心散。仰想逸民轨,遗旨良可玩。古人咏无雩,[今]也同斯[叹]。王凝之烟熅柔风扇,熙恬和气淳。驾言与时(此处缺一字),逍遥映通津。王肃之嘉会欣时游,豁朗畅心神。吟咏临曲濑,绿波转素鳞。王徽之[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契箕山河。郗曇自此以下一十二人,无四言。 □风起东□,和[风]□□□。[端][坐]□□□,□言游近郊。[虞][悦]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孙嗣 □岩怀逸许,临流想奇□。□□□□绝,千载挹遗芳。曹茂之将来谁不怀,寄散山水间。尚想方外宾,超超有余闲。华平[愿]异达人游,解结遨濠梁。猖狂任所适,浪流无何乡。魏滂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明后欣时和,驾言映清澜。亹亹德音畅,翛然遗世□。望岩媿脱屣,临川谢揭竿。谢懌纵觞任所适,回波莹游鳞。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庾藴[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桓伟 □□□□□,[应][物]寄有尚。宣尼遨沂[津],翛然神心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奇唱。今我欢斯游,愠情亦蹔[畅]。王玄之松竹挺玄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觞豁滞忧。王蕴散豁情志畅,尘缨忽以捐。仰咏揖遗芳,恬神味重玄。王涣之来去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注:[ ]内字表明原墨迹已残缺不全)
清拓《兰亭八柱帖》柳公权书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柳公权书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刻拓俱佳,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行书,无名款。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四”;卷后有宋、金、明、清人诸多题跋。其中北宋黄伯思(伪)一小隶书跋称为柳公权所书;以后,则多误以为是柳公权的作品。此帖书法与柳书不符,据专家考证应为唐代书手所为。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四柱(第四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该帖兰亭诗是在兰亭集会时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等二十六人的诗,共三十七首,其中十一人有两首,十五人有一首;又王献之“四言诗序”,孙兴之“五言诗序”。其中王羲之有五言诗、四言诗各一首。后有李处益、王世贞、王鸿绪等人的观款或跋语,有“内府图书、“元美”等刻印。
[flipbook id=”5″]常福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常福行书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
常福行书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清乾隆,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600厘米。
卷后署款“敕钩填,鸿胪寺序班小臣常福奉”。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书“真面可追”四字,并“题内府摹柳公权兰亭诗帖”一则,钤印33方。曾经乾隆、嘉庆内府等收藏。
《戏鸿堂法帖》为历代丛帖,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董其昌所辑,新都吴桢镌刻,此帖取材自晋、唐、元书家名迹。柳公权书《兰亭诗》虽被刻入《戏鸿堂》,但从万历三十一年到乾隆四十三年,时间过去大约已有一百七十多年,避免不了石刻上文字的磨损、风化,再加上当时刻工在镌刻时,刻工欠佳,又多有残缺笔划,乾隆皇帝曾跋云“刻工未必能知字,片石居然有断章”, 因此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年)敕命鸿胪寺序班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为重新摹刻上石做准备,以增禊帖之胜。此本就是人们常说的清内府钩填本,后来书者(常福)很少被人提及,在摹勒上石时,也没有再刻上名款。序班,主要职能是在朝廷里举行典礼时,掌管殿廷文武百官之班位,品级从九品。史书上对也他没有详细记载。如果人们只见拓本,未见过墨迹者,书者是谁恐怕就很难得知了。
本幅书诗三十七首,只有王涣之五言诗缺少最后一句“玄契齐古今”。基本上是按原刻的行文钩填(柳本就缺此句),并把刻石上破损处的字用细笔勾勒出轮廓范围,有的是半个字,有的是一个字,还有的是半行或一行,从这些勾勒用笔中可知,此《戏鸿堂法帖》的刻石到乾隆时已损坏严重,每首诗的诗文几乎都不完全。读者可以与第六柱仔细对照一下,残缺与完整的不同就可一目了然。书者在整个行笔过程中始终笔笔不苟,在平缓的笔划中杂以快疾,墨色也较均匀,字的飞白表现得很逼真,可见书写时是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对皇帝的指令也是不敢怠慢的。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五。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墨迹勾摹上石。墨迹,清内府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本(见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五”,并题记一则。钤有“乾隆”等30方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五柱(第五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有乾隆皇帝题记一则;有“乾隆”等刻印。
[flipbook id=”6″]于敏中行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
于敏中行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
于敏中行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清乾隆,纸本,行书,纵28.7厘米,横688.2厘米。
卷前有乾隆皇帝行书“俾还旧观”四字、及题记一则,于敏中自题一则,钤印61方。曾经乾隆、嘉庆内府收藏。
于敏中擅长书法,尤工楷书和行书,其书法风格乃是透过学习赵孟頫与董其昌而上溯至二王,是几位经常为乾隆皇帝捉刀的大臣之一,曾负责为皇帝拟定诏书。《戏鸿堂法帖》所刻柳公权兰亭诗多有阙笔不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命于敏中就刻本漫漶阙划处,因其偏旁补成全字,并仿董其昌临本(兰亭八柱之七)书之,原刻本及董书所无之阙字、阙句,则仍按其旧。目的是既要重新摹刻上石,又要保留原来的书法风貌,“俾还旧观”。本幅正是于敏中奉敕摹补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卷。其原诗用较大字书写,遇有某首诗有补阙的字、原刻的别字、错字,诗后则小字注明,如:王彬之四言诗“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后注:按此诗崖字、扬字原刻有阙笔今补;王羲之五言诗“……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后注:按此诗“功”字原刻作“切”,今从董临本改。有的地方,董临本没有的或阙损严重的,于敏中就其具体情况,也有补添上的。如:在郗曇、虞悦、孙嗣的三首五言诗后,注:按郗曇、虞悦、孙嗣三诗董临本所无,而原刻有之,今仍为临补;王徽之五言诗“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后注:后阙二句,董临本无,而原刻有之,亦为临补……。由于是皇帝之命,不敢草率行事,书写起来格外仔细认真,结字严整,布白均匀,墨之浓淡恰到好处。但是三十七首诗中,也同样与内府钩填本一样缺少王涣之五言诗最后一句“玄契齐古今”,除此之外,它呈现出的是兰亭诗墨迹的全貌。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六。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墨迹勾摹上石。墨迹,纸本,手卷(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六”;及御题。有于敏中题跋。钤有“乾隆”、“臣敏中”等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六柱(第六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有乾隆皇帝御题和于敏中题跋;有“臣敏中”等刻印。
[flipbook id=”7″]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董其昌书临栁兰亭诗卷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7.2厘米,横1070厘米。
款署:“戊午正月廿二日,董其昌自题。”款下钤印“太史氏”、“董其昌”。本幅鉴藏印钤“清吟堂”、“石渠宝笈”、“世泽宫藏”、“乾隆御览之宝”等18方。
卷后有明鸥天老渔,清高士奇、陈元龙、张照及乾隆皇帝题跋6则。曾经高士奇、张照、乾隆内府等收藏。
此卷书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董其昌时年64岁。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董其昌此卷名为临写,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按照临写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合度和自然。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此卷书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有鸥天老渔、高士奇、陈元龙、乾隆皇帝等跋;有乾隆内府鉴藏印记及高士奇、张照等人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七柱(第七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有鸥天老渔、高士奇、陈元龙、乾隆皇帝等题跋;有“士奇”、“世泽堂藏”等刻印。
[flipbook id=”2″]乾隆临董其昌兰亭诗
乾隆帝行书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
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清乾隆,纸本,行书,纵27.8厘米,横1144.5厘米。
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书自题“进参坚异”四字,卷后自题一则,钤印37方。
乾隆皇帝临此本不止一卷,似乎对此情有独钟,平生一书再书,现保存下来在清宫里只此一件。他每次临写就其阙字、阙句处,都与冯惟讷《诗纪》详细校对,用董其昌的书法笔意补全,而此临本书法最使乾隆皇帝得意,不胜欣喜,正如跋中所云:“再临此卷,觉前者所摹尚不出范围,兹乃得运转自如,亦足以验今昔之诣力矣”。
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时,王献之只有十岁,还属于幼童,当然不可能会做诗,在诸多长辈面前也许不敢作诗。而诸人之诗又无王献之名字,乾隆帝认为柳公权临池时是偶误,董其昌临仿时亦未深考,造成如此墨迹和拓本上的误写和误刻,为了辨正,此本乾隆皇帝删掉了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八个字。乾隆帝在跋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第七柱)中,已经发现了董的缺漏,本卷一一补全,如“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河”、“主人虽无怀”、“玄契齐古今”、“曹茂之诗之标名”及“湍”、“沉”、“游”、“明”、“难”等,但依然缺少郗曇、虞悦、孙嗣五言诗各一首。
其书法圆润遒媚,以赵字为主,结字丰满,运笔纯熟圆润中有生稚,规整中见消散。很是用心之作。由于乾隆皇帝一生“遍赐题榜”、“遍跋古代法书名画”,使人们不免产生了反感,觉得其书法全都“俗不可耐”。近代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曾论乾隆书法曰:“高宗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而此件书作也不免多一些柔媚平稳的用笔,缺少一些挺峭劲利的风姿。
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八。
清拓《兰亭八柱帖》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清拓《兰亭八柱帖》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题一则。有“乾隆”等30余方鉴藏印。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此本乾隆皇帝删掉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他认为柳公权临池时偶误。乾隆皇帝发现董其昌的缺漏,本卷补全。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八柱(第八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有乾隆自题一则;有“乾隆”等刻印。
[flipbook id=”4″]定武兰亭序
《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定州市),故名。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兰亭》刻本甚多,此刻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
《定武兰亭序》为《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 一说《<兰亭序>帖》原本为唐人所作,非王羲之书。
宋拓定武兰亭序卷
《宋拓定武兰亭序》卷,锦包首,墨纸纵25.4厘米,横61.2厘米。
内签小楷书“定武兰亭五字未损本。春草堂珍藏。蒙泉题籤”。又小字补识“此九字不全本也。蒙翁标题误。”王养度,清道光年间浙江杭州人,字蒙泉,斋名蒙泉书屋、春草堂、三羊斋,富藏书画。“春草堂本兰亭”故名。
该本翻刻于一“九字已损、五字不损”之定武兰亭古本。摹拓精细,笔画清晰,楮墨如新,尤足宝贵。流传有绪,曾入明代朱棡晋府收藏,乾隆六十年宋葆淳获此本于扬州,延诸名家题跋累累,又携至岭南上石,方显于世。后为王养度、徐渭仁、黄芳、王有龄、龚心铭、罗振玉、朱翼盦等递藏,195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翁方纲、宋葆淳、陈焯、陆恭、钱伯坰、吴荣光、刘墉、朱昌颐、何士祁、伊秉绶、王养度、吴修、顾文彬等题跋二十三段,杨能格、孙星衍、胡长庚、阮元、秦恩复、王仁俊、黄以霖等观款七则。此本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游相兰亭,却因无游似题署印鉴,而有别于他本,翁方纲、刘镛、伊秉绶等题跋对此亦不置可否,耐人寻味。
钤“赵氏孟林”、“珍秘”、“翰墨清赏”、“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晋府图书”、“是本曾藏宋葆淳家”、“宋葆淳印”、“约斋曾观”、“宋葆淳印”、“宋氏宝墨斋审定书画记”、“陈焯印”、“伊秉绶印”、“茝林审定”、“吴荣光印”、“春草堂印”、“蒙泉秘笈”、“宜子孙”、“曾流传在钱塘王蒙泉春草堂”、“王氏春草堂珍藏书画印”、“沪上徐渭仁字紫珊印”、“上海徐紫珊考藏书画金石书籍印”、“徐紫珊秘箧印”、“紫珊鉴定”、“上海徐紫珊鉴藏书画图籍印”、“荷汀珍藏”、“黄芳私印”、“王氏梅花书屋珍藏金石碑版书画印信”、“忠孝传家”、“梅花书屋珍赏”、“雪轩审定”、“子孙宝之”、“王氏珍藏书画印”、“雪轩审定”、“王有龄印”、“雪轩”、“梅花书屋”、“王矞云印”、“世钧” 等印四十八方。
宋拓定武兰亭序
宋拓神龙兰亭序,木面刻字“宋拓神龙兰亭真本小芳兰轩珍藏石卿重装”题签。内签题“宋拓兰亭容轩藏本”。白纸剪裱蝴蝶装。半开纵 23.6厘米,横12厘米。
此本“神龙兰亭”与《兰亭八柱帖》本“神龙兰亭”应属于一个版本系列,两本字迹略有差别。两本兰亭序的刻印名称和刻印位置多有不同,此本“神龙兰亭”比《兰亭八柱帖》本“神龙兰亭”多“贞观”等刻印。
此帖有容轩题跋“此宋拓神龙兰亭也,奇宕雄逸,字字有飞鸣之势,嘉禾项氏本虽典型仅存,而波拂之妙,去之已远;玉烟堂从此入石,更轻弱不足言矣。甲戌四月朔有二日容轩识”及查昇、陈奕禧(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曹曰瑛(康熙三十五年)、张廷济(道光三年,1823年)等人题跋、观款。鈐有“梅花深处”、“徐懋学印”、“竹窗翰墨”、“小芳籣轩”等印。
[flipbook id=”9″]